瘟病学家刘奎
今日高密
2024年05月14日
槐常辉
刘奎,字文甫,号松峰,监生,清代山东诸城人,今山东高密市逄戈庄刘氏九世祖,晚年定居今五莲县户部乡杨家峪。他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的医学家,时称“南臧(枚吉)北黄(元御)中刘(奎)”,《清史稿》有传,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刘奎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正月初五日,享年84岁。其曾祖父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清顺治九年进士,终官户部员外郎;祖父刘棨,字弢子,号青岑,清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终官至四川布政使;其父绶烺,字尔重,号引岚,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曾任直隶唐县知县,署理定州知州、保定府同知,为官不假威刑,人称“刘一板”。精于医理,公务之余,常为百姓看病,“闻人间疾苦,莫不竭力拯救”,乾隆十二年(1747年)卒于任上。其母薛氏,高密薛家老庄人,四川永宁协副将薛得之女。其叔父刘统勋、刘纯炜,堂兄刘墉等,都是清代名臣。刘奎之妻李氏,诸城古城庄监生李征之女。刘奎堂兄弟二十六人,他大排行十四,刘墉大排行十一,二人颇有交情。
刘奎少年时期体弱多病,患有类似于现在的骨质疏松症,胳膊经常骨折,饱受病痛折磨。青年时期,由五叔刘统勋保举,与其弟刘堳一起入国子监读书,兄弟友爱,十分相得。也许命中注定刘奎无缘于仕途,他对科举之业不热心,逢考必病,困于场屋多年。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刘堳突染瘟疫,十八岁那年病故于北京,这对刘奎打击很大,认识到了治病救人和自救的重要性,开始热衷于医学。他在叔父刘统勋的推荐下,在京拜名医郭士遂为师,学习岐黄之术。郭士遂,字右陶,清初浙江雋李(今嘉兴)人,康乾年间京城名医,著有《痧胀玉衡》等书传世。期间,昌邑籍名医黄元御已经成为乾隆御医,名震帝都,刘奎又向黄氏学习,医术大增。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堂兄刘墉督学安徽,刘奎也随刘墉走出京师,随侍左右,后来先后跟随刘墉到江苏、太原、南京、湖南等地,阅读了大量医书,精研《内经》《难经》,刻苦攻读,昼夜不缀,时人评之谓:“灵枢、素难以及历代各医书,罗列案头,日日展玩”。他的医学思想源自《内经》《难经》,效法张仲景的《伤寒论》,研究金元大家、明代张景岳等历代医学家的理论与经验,吸收明末清初瘟病学家吴有性(字又可)《瘟疫论》的学说,针对时疫流行,病死荒野的现实,沉研医理,荟萃群术,师古而不泥古,精于探索,善于创新,辨证施治,对瘟疫病症的诊断治疗有创新发展,被奉为医学史上的一代瘟病大家,救人于危难之中,活人不可胜数。时人评价说:“疫疠怪疾,各有简便良方,针灸奇术,皆能回春于瞬息,奏效于目前,真可以参变阴阳,起回生死。”刘奎晚年回归故里,隐居于五莲山松朵峰下,自号松峰老人,一面为民众看病,一面著书立说。编著有《松峰说疫》《瘟疫论类编》《景岳全书节文》《四大家医粹》《松峰医话》等。其中,《松峰说疫》影响深远,有乾隆、嘉庆、道光、民国年间多个版本,流传甚广,并传与日本,对日本后世医学影响极大,被奉为医学至宝。
《松峰说疫》,全书共分六卷,卷一《述古》,综述历代瘟疫之论说,阐明温疫病的病源及流行规律;卷二《论治》,先讲总论十二条,详论温疫名义、立方用药、病因论治等,再讲瘟疫统治八法、瘟疫六经治法、瘟疫杂症治略,并设简方。卷三《杂疫》,收入各种疫症七十二种,并附简便良方。卷四《辨疑》,对前人的经验理论,详为解析,阐明己见。卷五《诸方》,分为避瘟方和除瘟方二大类,载方120余首,各附方药症治。卷六《运气》,遵照《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理论,对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居住条件、卫生习惯与瘟疫发生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证。全书六卷,计14多万字,共载140余种病症,方剂200多个,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松峰说疫》发展了瘟疫病学的理论与实践,重在实用,问世以来,倍受关注,为学习、研究、治疗、预防瘟疫病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清史稿》评价说:“多为穷乡僻壤艰觅医药者说法。(吴)有性论瘟疫,已有大头瘟、疙瘩瘟疫、绞肠瘟、软脚瘟之称,(刘)奎复举北方俗谚所谓诸疫名状,一一剖析之。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间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同时昌邑黄元御治疫,以浮萍代麻黄,即本(刘)奎说。所著书流传日本,医家著述,亦有取焉。”
总览刘奎《瘟疫学》的成就可概括为:一、对瘟病的原因,提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的学说,其在《说疫·论治》中说:“一冬无雪,天气温和,至春无雨,疫病盛行”。并对瘟病的传播说:“饥馑之后,兵氛师旅之余,及五运之害制,六气之乖违,病气与人事并而瘟疫始成焉”!又说:“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入瘟疫之乡,是处动有青蝇千百群,青蝇所聚之处,皆疫邪秽气之所钟也”。明确提出瘟病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二、界定瘟疫病的范畴,将瘟和疫加以区别。其将瘟分为十六种,将疫分为三种。三、辩证施治,循六经,辨营卫,取法精当,用药灵活。他在《说疫·论治》说:“以伤寒六经及病卫气营血为绳墨,结合天时,七情六欲,老幼强弱,加之以望闻问切”,进行辨证施治。四、治疗方法多样,有药疗、针疗、挑治、刮痧等方法,处方有经方、时方、自制方,随症化裁,灵活运用。对瘟疫之治疗,概括为六大类:1、发散:邪在表清热发散;2、解秽:解除秽气;3、清中:清气分热,清营凉血;4、清热解毒:清中有散,散中有清;5、攻下:热结阳明,寒下攻其热结,以通腑气;6、酌补:邪盛正实,以通为补,热炽毒亢,以清为补,需补用甘润之品,不用大热大补之剂。最可贵的是从实际出发,发掘民间方药,简单、方便、精炼、效验,适宜广大农村缺医少药、贫困无力看病的现状,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松峰说疫》是一部实践经验丰富,理法方药完备,丰富发展了中医瘟疫治疗的理论和实用的著作。正如刘嗣宗所作序言所言,该书“解千百年之疑团,开瘟疫门之觉路”。
刘奎悬壶济世一生,十分注重弘扬中医传统的医德医风,“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过于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他是医德理论和实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医学道德修养、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生之间的业务交往中,坚守“精诚不倦,大医精诚”的原则,“间闻人疾苦,莫不竭力拯救”,厉行作医生的责任,并以此教育学生。他告诫医生们说:“吾愿世之业医者,不可拘于一定之方,亦不可执其一偏之见,变动不拘权衡,有准则于岐黄一道,思过半矣。临诊应知常而应变,灵活不偏,方能无误!”继承传统,探索未知,发展创新,求真务实,造福百姓,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后人的楷模。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他的儿子秉淦、秉鏻、秉锦克绍家学,工于医术,悬壶济世,协助其父亲编成《瘟疫论类编》《疫痧二症合编》等书。此外,刘秉锦著有《濯西急救简方》《新选医方秘要》等医学专著。在他们的影响下,东武刘氏家族医学专业世代相传,尤其长于伤寒、瘟疫诸病,至今不辍。
刘奎不仅是一个医学大家,而且也是一个文人,精通古文辞和诗词,著有《松峰诗略》《松峰文略》,可惜没有传世。清代乾隆年间进士、诸城人王庚言编纂《东武诗存》时收录了其十首诗,1923年刘氏后人编纂《东武刘氏诗萃》时收录其诗七首。刘奎曾和刘墉有诗词唱酬,刘墉有诗《送文甫弟还里》:
远涉关河逼岁除,担头风雪读残书。
山田二顷谁常业,老屋三间有故居。
归路欲先南国雁,壮心还徙北溟鱼。
与君一夕联情话,清梦悠然到里闾。
刘奎堂兄刘臻,字凝之,号筠谷,又号及庵,清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举人,历任砀山县、嘉善县、定海县知县,与刘奎过从甚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曾为《松峰说疫》做序,有诗《丙子季秋送文甫弟自都门归里》《赋得雨夕闻雁送文甫弟行》,其《赋得雨夕闻雁送文甫弟行》诗曰:
云意低迷夜景幽,一声惊破蓼花秋。
玉关有梦随征骑,沙浦无情唤去舟。
依约寒灯添寂历,凄凉往绪话勾留。
明朝影断长亭路,黄菊丹枫两地愁。
李作哲,字源溟,号苏城,乾隆三十三年(1758年)戊子科举人,曾任济宁州学正,晚年与隐居五莲山松朵峰的刘奎多有唱和之作,有诗《壬子春日读刘松峰<南唐书释><随笔><纪略>三十五首》,间接证明刘奎对于历史等也有考究,是一个诗文俱佳的温病学大家。
笔者有诗赞曰:
巴山潍水育风流,不作名相胜拜侯。
佐侍父兄安百姓,皈依岐伯作孺牛。
六卷说疫创新术,一部类编誉九州。
救死扶伤家法好,诗文遗世凭君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