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高考
今日高密
2024年06月07日
单立文
又到高考季。回头一望,我的高考已过去了四十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忘了高中岁月起早贪黑的勤苦,甚至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孔也都模糊起来,可是我依然对我的那次高考心有戚戚焉。
就像杜甫的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次懵懵懂懂的高考,让我壮志未酬,心有不甘。
唐·杜牧《阿房宫赋》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没上过大学的父母,总希望让孩子去圆梦。而我自然也不能免俗,我希望儿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个夏天特别炎热,我躲在被戏称为高密农行老山前线猫耳洞的柴沟农行开着空调的营业室里,听着门口大柳树上知了一遍遍地鸣噪,心烦意乱。
脑海里浮现着儿子正骑着那辆骑了三年、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车子参加高考。
儿子就读于高密一中重点班。高考前,我请假参加了最后一次家长会。听老师说,按照一模、二模的成绩,能考上的大学还要挑挑拣拣。
儿子时代的高考不同于我那时代的高考。现在是既考孩子,也考家长。记得春节回老家过年,吃年五更饺子,也是专门给儿子的饺子碗里事先放进了包着银钱、糕、枣的饺子,图个吉利,给个鼓励。不想弄巧成拙,反被儿子识破。
以后,在生活上都是顺着儿子的科学建议。儿子说,高考三天,要健康第一,清淡为主,别吃坏肚子,耽误高考。
在功课复习上,更要满足儿子的要求。记得考前几天,老师要学生自愿从网上下载一套最新试题,为高考热身。
基层农行都是内网,我只好抽空到县城的复印店,花20元钱请人下载试题并复印好。跟儿子却说没花钱,让儿子做题没有压力感。
儿子考完第一天,我下班回家,自觉轻手轻脚,儿子不说考试,我就坚决不问。
都说现在的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对填报志愿,我早已吃过苦头。等儿子填报高考志愿,我自然不敢掉以轻心。我高考时是先填报志愿,后参加高考。结果志愿报漏了、报鼓了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就后悔莫及。现在照着分数填报志愿,很失望的现象要少一些。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对儿子平日的学习成绩,我了如指掌。对待志愿填报我更是知彼知己,早下手为强。从儿子读高二开始,我就实行三三制挑大学。即按照儿子的兴趣和成绩在一类大学(985大学)挑三所,二类(211大学)大学挑三所,一本大学挑三所。儿子有生物特长,热爱生命科学,目标专一。
高考结束,儿子高考分数明显不及预期,但由于采取了三三制,及早锁定目标大学,儿子没乱阵脚。最终填报了已锁定大学的提前批,本硕博连读专业,果然顺利录取。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山东省一本志愿尚未开始录取,儿子还在学车,我们就着手为儿子置办开学行囊。
家有考生,是一家人的高考。一家人的爱,一家人无保留的信任和付出,是最最宝贵的财富。家人是高考的支撑,更是坚强的后盾。高考让儿子坚强、勇敢、无所畏惧,一路前行。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儿子虽然高考没有发挥好,但潜力犹在。在大学里儿子“知耻近乎勇”,“是玫瑰总要开花”,一鼓作气,获得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提前进入实验室,并取得了科研成果,最终被学校推免中科院直博。现在儿子已博士毕业,在北大读了博后。今年五一假期,儿子回家结婚。
2013年儿子是从高密农行家属院东宿舍七号楼五单元推着车子,孤零零走出去,独自参加了高考,然后永远离开了鸟巢。
那个夏天,我在柴沟农行忐忑北望,“人在曹营心在汉”“泪往肚子里咽”,牵挂儿子在县城里高考。同事们暖语安慰,“吉人自有天相”如在眼前!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鸿雁传书,儿子夏天考上大学,当年冬天我又调回了县城,今已十一年矣,恍若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