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非遗底蕴走乡村振兴“姜庄路径”
入选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
今日高密
2024年06月18日
6月8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姜庄镇深挖非遗底蕴走乡村振兴“姜庄路径”入选。
姜庄镇是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的发源地。辖区内现有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剪纸、木板年画、地秧歌、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等6项非遗项目。该镇先后荣获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山东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等称号,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统筹谋划布局。打造“两园、三基地、多点”的文化产业布局,设置非遗研习所40余处,着力发展教育研学、农事体验、文创展示、电商直播等多种业态,打造“大学生非遗研学基地”,每年可接待北京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研学团队20余个,研学人数超5000人。
多维立体传播。连续四年举办非遗艺术节(嘉年华),吸引新华网、中国网、《大众日报》等平台进行报道,为文化“两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互联网+直播”“互联网+创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形式,组织直播活动20多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聂希蔚、吕蓁立等人“头雁领航”作用,打造“姜之源”非遗品牌,提升姜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
厚植人才基础。全镇目前有69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3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起《姜庄镇传统文化从业者台账》,并绘制出《姜庄镇非遗传承人分布图》。拓展发挥“非遗保护+”功能,大力发展“非遗人才培训”,镇内13所幼儿园、中小学开设民俗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共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班60余场,33位非遗传承人带出徒弟150余人。
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协会”发展模式,以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为载体,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实现了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介和销售渠道的“五统一”,改变了家庭小作坊式的分散经营。工坊每年可加工“泥叫虎”40万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非遗工坊手工艺品及衍生品入驻4家A级景区、8家酒店、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让“家庭式小作坊”摇身变成了“家门口赚钱的小工厂”。
我市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保护水平,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更好发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
来源:高密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