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篇
今日高密
2024年08月06日
茂腔篇
清晨起床,蒙蒙细雨便为这天的行程披上一抹神秘的面纱,大家的情绪并没有受阴雨天气的影响,因为这天的第一站我们即将到达高密大剧院,在那里我们将观摩学习高密非遗——茂腔。还可以亲自体验。
带队的张老师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茂腔博物馆,包括剧院资料厅、戏曲道具室、服装头饰室和乐器室。
我们了解到高密茂腔剧团成立于1954年,当茂腔演唱从一种民间小调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茂腔音乐质朴的乡土风情,“声情并茂,茂时英声”,成了高密茂腔鲜明的地方特点。
此外,在老师的讲解和实物演示中,我们也了解到戏剧常用道具、经典服饰。墙壁上、架台上展示着老一辈茂腔艺术家亲手制作的舞台道具和戏服,虽然年代已久,但当张老师讲解时语重心长的话语,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代传承人对茂腔戏剧这一行当的坚守和敬重。
听完讲解过程,小队成员早已被五颜六色的戏服吸引,迫不及待地上装体验。
老师先带领我们到排练厅学习部分茂腔基本功,穿上戏服,我们分别扮演成老旦、小生、青衣、老生,学习了云手、台布等基础戏曲动作。张老师一遍遍教我们各自行当对应的动作,我们照葫芦画瓢。
虽然排练室还算宽敞,我们也只披着一身简单的戏服外套,做着简单的动作,但额头的汗珠不断,直到脱下后才发现胸廓的衬衫已被汗水湿透。张老师分享道,正式演出时,台上的演员里里外外身着的服装不下数件,还有勒紧额头所佩戴的沉重头饰,其辛苦与不易可想而知,同学们也真正体会到戏曲行业的种种艰辛。
体验过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高密大剧院院长,就茂腔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等问题进行交流。
当谈及茂腔当下的戏曲发展时,院长表示,除政府大力支持外,剧院内部也在努力尝试创新,例如拍摄茂腔电影,推出茂腔动漫《墙头记》,开播《视觉上的茂腔》等等。剧院也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服务:把握特色学校机遇,使得茂腔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保障曲艺传承;曲艺下乡,恢复传统戏,留住老戏迷,守住茂腔的“根”。同时剧院也在与多所高校合作,参加央视录制和省级比赛,努力为小剧种茂腔提供更高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面对当下社会经济状况,院长感慨文化产业受到冲击尤为明显,如何留住观众、留住演员,成为摆在剧团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当提到茂腔助力乡村振兴话题时,院长眼前一亮说道,现在大家都在讲“文旅+”,我们也通过宣传演出助力新农村建设。说实话,乡村建设离不开文旅的助力。戏曲作为一个文化宣传的前沿,有自己的使命,像茂腔讲求老戏新唱,比如高密炉包,把制作材料和工艺这种宣传的东西编成唱段,通过表演让它走上舞台,还能通过短视频推广出去,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到达高密已经有三天的时间了,给“采密”小蜂队最大的印象是“高密非遗遍地开花”,它可能不经意间出现在你订的外卖包装盒上,写在街道小店的招牌上,又或者出现在美味的烧烤中。
在一次聚餐中,我们又意外发现一家“老字号御牌锦州御烧烤”,与我们本次高密非遗之行不谋而合,于是我们心血来潮采访店主徐坤,他说道:“我最初了解到锦州御烧烤,是因为它作为辽宁烧烤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风味深深吸引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哪一个特定的契机或故事,而是那份对美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驱使我走上了这条道路。
他说:“在成为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知。我深知,只有亲力亲为、不断努力,才能让这份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同时,美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
我来夸夸
上午我们一同去了高密大剧院,在这里对茂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验过程中,张老师笑说我们是他教过的最难带的一批学生,但他依然非常有耐心地一遍遍教我们动作,帮我们整理服装。我们仅穿了一层戏服学了简单的动作就感觉很热,更不敢想象茂腔传承者们演出时穿一层层服装完成一整场表演会有多么辛苦。高密大剧院的院长非常亲切,采访期间频频传出欢笑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院长对茂腔传承的态度是坚定而自信的,他们一直在创新改革传承茂腔的方式与渠道,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茂腔文化。
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大家在一起进行非遗技艺的探索,我感到非常快乐,相信我们未来几天一定可以完美配合,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