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 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关 注

返回 2024年10月25日

留余与留白

今日高密      2024年10月25日     

   矫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故乡高密百脉湖地区,十字路口常有“耍藏掖的”(方言,意指杂耍、魔术),表演形式既有杂技、魔术,也兼舞枪弄棒,往往叮叮当当,刀光剑影,金星四溅,宛若实战。在穷乡僻壤,文化生活贫瘠,“狗打仗”亦可站满半街筒子围观者,故凡遇演出,必人山人海,俨然赶大集、办山会的阵势。
  每当开场前,总有一“小丑〞出场,一般是束腰扎带,拾掇得头紧脚紧,涂着红鼻头、粉眼圈,左手提锣,右手敲击,“当当当当”,锣点密实,声骤音急;“呼呼呼呼〞,脚下疾行,足底生风。一圈不行,再转一圈,俗谓“打场子”。
  此番动作何意?一者报幕之用,向观众传递信号,广而告之“演出即将开场”;二者打开空间。一如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中的描述,“拉开场面,方便演员辗转腾挪〞;三者预防误伤观众。一言以蔽之,就是留好余地,保障演出成功。此之谓,留余之一例。
  在潍坊十笏园博物馆中,有丁家帐房,内藏地下金库,建于清代,是当年潍县首富丁家贮藏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之处,其门楣上,镌灰底绿字“留余”,为郑板桥手写六分半书,署名“板桥”,另有两方钤印,朱文是“板桥”,白文是“七品官耳”。账房小院里,植有百年榆树,高逾数丈。榆与裕、余同音,寓“富裕”“盈余“之意,与“留余”的理念,颇为契合。
  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获取财富的途径多矣,有人勤劳致富,有人货行四方,有人靠彩票、拆迁一夜暴富,也有人迷信潜规则,还有人损公肥私。总之,方法多多,不一而足。而一旦手头略有盈余,便又衍生许多故事。有人及时行乐,花天酒地;有人省吃俭用,留于子孙;还有人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其中潜藏的“留余观”,最能反映一个人面对财富的态度,最能折射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境界、格局。如清代左宗棠,贵为两江总督,本可享受高官厚?,他却将俸禄大部分投入公共事业,以解百姓疾苦,赢得生前身后赞誉满满。对丁家来说,除却地下金库和院落中的榆树,还有一篇饱含留余精神的“三非”箴言:“丁氏富有,但非不义;丁氏有财,但非吝啬;丁氏经商,但非无信。”代代丁氏子孙,恪守先人“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丁氏世代聚财有方,治家有道。其始祖丁山,1391年由连云港迁至潍县,家境贫寒。至十世丁附清考中秀才,其后家业渐兴。而真正发迹自十二世丁庸行始。丁庸行在外做官,多有积蓄,又精于商道。在乡下购置大量土地,在城里购置房屋;乡地出租耕种,城舍租赁经商。其间,举家从丁家小河村迁至城里,丁氏家族日渐昌盛,其发家史也由此开始。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丁庸行的独子即十三世丁克成,守成创业,又身居高官,家门更盛。他“善治生资雄一邑”,有土地21000亩,遍布潍县、安丘、诸城等地。丁克成有四子,即丁廷模、丁廷选、丁廷举、丁廷珍。兄弟四人从小均受到良好教育,又多在京师为官,眼界开阔,见多识广,精于经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以经营土地起家兴盛。在其祖丁庸行和父亲丁克成经营的基础上,兄弟四人又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家乡发行“帖子钱”:在特定区域或行业中自办发行的代金纸币,类似承兑汇票,逐步垄断商业流通,成为潍县首富,世称“丁半城”。“半城”之后,丁家仍散财为善,急公好义,世代相承,修缮万年桥即是一例。万年桥又称大石桥,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坐落在东关耀武门外的白浪河上,是胶东、登莱一带通往鲁西的必经之桥。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共修桥五次,丁氏参与4次,且有2次独资,祖孙四代保修万年桥近百年。另外加固城墙、修缮宫殿、兴办学校、施粥赈灾,丁氏几代人都率先捐款捐粮。仅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一次赈灾,族人因染疾劳累至死者多达5人。又如1944年,义丰当铺失火,十七世孙丁叔言与各方协商决定,由当户持当票领取赔偿款。原则上大户按当价的低倍数赔偿,而小户(多为穷户)则按当价的较高倍数赔偿,概不拖欠。此举赢得了商界、民众一致赞誉。从中亦可窥见丁家“留余观”的真义——“不惜金钱倡大义”和“留余奉公”。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有“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还自然、还国家、还百姓、还子孙,意即来自哪里,复归哪里。河南巩义的康氏家训,教导子孙为人处事“存四心”:“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归结起来,“四心”之内涵,依然是“忠厚留余”。
  其实,世界上最不缺心眼多的人,而最缺乏的是有心人,如吃亏心、退让心、节俭心、感恩心。《菜根谭》载:“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说,发展经济、管理社会、治国理政,都离不开留余,做人做事皆然。说话须留余,“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持家须留余,“十分心眼用七分,留着三分给子孙”;为官须留余,“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对应时兴的话语,便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为一时政绩,搞一阵风、大呼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挖地三尺,造“负”一方。
  据传,古时候一县官离任,百姓敲锣打鼓,燃鞭放炮,并赠送一块德政匾,上书“四大天地”。县官怪而问之,草民趋前解释道:“老爷来时,衙役开道,兵卒护卫,威风显赫,尘土飞扬,惊天动地;老爷任上,烧香拜佛,虔诚诵经,贪赃枉法,穷奢极欲,花天酒地;老爷,任内百姓惶惶,冤沉大海,悬梁自尽,卖儿鬻女,县境四域,昏天黑地;而今老爷离任,苍天开眼,苦日子熬到头,百姓谢天谢地。此则笑话,可为不知留余、穷尽私欲者戒!
  艺术创作上,有个名词叫留白,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增强作品艺术效果和美感。最大的留白,是一张白纸。如毛主席所言:“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人之一生,虽无法也不必白纸如一,但亦应做到留白一二,为自己留出一方余地,方为人生至道。
  或者说,留余与留白,皆为人生大道德、大智慧,其中虽无一定之规,却有共通之处。说到底,留白多一寸,留余多一分,人生和事业便可多一分精彩。诚所谓“留得枯荷听雨声,任是无情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