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综 合

02版:综 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健 康

返回 2024年12月03日

铭记恩师

今日高密      2024年12月03日     

   鹿钦江

  上初中的时候是“文革”后期,学校不以教学为主,更多的是参加劳动,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劳动成果帮学校里创收。夏天要割草、拾麦穗,秋天到队里秋收后挖刨落在地里的地瓜、花生等,老师们也大多是初中毕业教初中,许多时候老师也讲不明白,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一九七六年上戴帽高中,初中毕业老师教高中,办高中和闹着玩差不多,没有书本,没有课桌,上学都是自己带凳子,趴在一块木板子上上课。“四人帮”下台后,国家抓教育了,撤销了戴帽高中,这些学生再重新上初中毕业班,许多宝贵时间就这么浪费了。在重新上初中的一年里我遇到了改变我命运的语文老师孙成烈,那时候的孙老师三十多岁,刚刚民办转公办,事业心极强,他遍访学生家长,细心关心学生的成长,那时候各种竞赛多,在一次去马旺的竞赛中由于家穷我没有带饭,是孙老师给我买了俩馒头和一碗肉菜,孙老师的关怀让我终生难忘。能考上高密三中感谢孙成烈等老师的用心培养。
  高密三中坐落在柴沟镇,柴沟是高密西南乡最大的乡镇,因为高密三中很长一段时间就坐落在这里,就显得更加出名了,她能名扬祖国大地甚至走向世界,很多因素是因为高密三中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提高了这个地方的知名度,人杰地灵,高密三中承载着更多的荣耀。能考出来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们的认真培养是分不开的,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铭记老师们的恩德。
  我是高密三中八一届毕业生,七九年考上十二级高中,那一级有六个班,我在五班,班里四十八个人,后来又陆陆续续转学过来几个同学,那时候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习基本上不太用老师管,都自觉性很高,下了晚自习也要在昏暗的路灯下再看会书,学习环境差近视眼也就比较多,想想那时候的学习劲头,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八十年代大包干刚开始,农村生活条件还很差,县里给考上高中的孩子转粮,对教育的重视已经起步,转粮是七成细粮三成粗粮,小伙子们半斤一个的馍馍是吃不太饱的,大部分同学很节省,许多时候饿了都是忍着。每逢柴沟集的时候才是改善伙食的日子,家长会借赶集的机会给捎点吃的过来,同学们都盼着大集这一天的到来……升学的压力已经不在乎其它,有的只是努力。第一次高考我们班里只被录取了一个,我名落孙山,当时没考上,心里那个失落感就特别难受,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切都迷茫了,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日子慢慢地熬着。一天忽然接到三中办复习班的通知,再复习一年继续考的想法就有了,可静下心来一琢磨,那时候家里实在困难,弟弟妹妹们都在上学,父母已经非常艰辛,交书费学费都是问题,是不是再复习一年自己非常犹豫,又加上可以考民办教师,一时考民办教师的想法占据了主要。是母亲的坚定给了我复习的信心和勇气,打起行囊到三中复习班报了到,落榜的一级同学又走到了一起。
  宋华岳老师是我们复习班的班主任,教化学。第一次听宋老师讲话,铿锵有力的声音,实实在在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老师的距离,他老人家的话语使我觉得进复习班前宋老师已经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情况。上课时,不时地提醒每个同学要注意什么,对每个同学都很用心。宋老师的敬业和知人善任永记我心。我在班里成绩中游,除了用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宋老师还是用心观察到了我的不足,有一次路上碰到我时和我谈,要把政治和英语重点提高下,其它的科目继续保持住,来年考大学就有希望,我觉得老师说到我心里去了,一种知我者的感受让我心里热乎起来,被理解的努力是发自内心的,高考的时候这两门没怎么拖后腿,工作后每每想到这些,老师的品德还是给我很多启示,感谢高中时宋老师给我最美的力量和关怀。
  毕业后又见过宋老师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宋老师颈椎痛的厉害,来泰安康复治疗,那年老人家已经七十多岁了,挺拔的身板洪亮的声音和从前一样,慈祥中透露着亲切,过去严厉的老师温柔起来更加可爱,感谢宋老师!
历久弥新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