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综 合

02版:综 合

03版:关 注

04版:健 康

返回 2025年03月20日

经学大师郑玄生平事略

岳德成 王述忠

今日高密      2025年03月20日     
  (上接3月13日本报3版)
  《易经》也叫《周易》,秦朝焚烧儒家经典的时候,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所以没有禁止它的传播。西汉的时候,施仇、孟喜、梁邱贺、京房四人分别传授的《周易》学说得到朝廷的认可,施氏、孟氏、梁邱氏、京氏四家都被立为官学,这四家都是今文经学派。到东汉时将《京氏易传》从官学中废除,这样,《易经》中立于官学设置博士的只有施氏、孟氏、梁邱氏三家了。除官学的今文经《周易》外,还有西汉初年东莱人费直撰写的古文经《费氏易》在民间私传。东汉时期,费氏古文《周易》在社会上受到广泛推崇,经学大家陈元、马融、荀爽均注解和讲授过《费氏易》,郑玄在太学时先是师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房的《京氏易传》,后又师从马融改为学习费直的《费氏易》学说。郑玄注《易》,以《费氏易》为主,兼容《京氏易》,把象与经文合在一起,并在其前面加上“象曰”、“彖曰”字样,以与经文相区分。郑氏易学兼采义理、象数之说。在象数学方面,除用互卦、消息等方法外,还力主五行生成说与交辰说。在义理方面,他以“礼”注《易》,强调“不易之论”即社会伦理功能。注解经文时多采三礼的观点,据礼以证易道广大,凡涉及嫁娶、祭把、朝聘等项,所注皆与礼经所说相合,改造了象数《易》学,是两汉《易》学发展的最高成果。此外,郑玄还提出八卦始于神农氏之说,与以前的八卦始于伏羲说有别,可谓另创新说。郑玄所注古文费氏《易》流行,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后世王弼、韩康伯注《易》都用郑玄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即采用王、韩注本,通行至今。
  《春秋》,又称《春秋经》。《春秋》原是鲁国记载本国历史的史书,孔子从中截取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这段历史资料进行改写和修订编著,并作为教材课本教育学生。《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汉武帝时立于学官,并置博士。西汉之初,讲授《春秋》的有左氏、公羊氏、榖梁氏、邹氏、夹氏五家。其中,《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公羊春秋》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将有关孔子《春秋》的注解传授给齐国人公羊高,公羊高再传其子,子孙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合作,著写出《公羊春秋》一书。《榖梁春秋》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榖梁赤(赤或作喜、俶)。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此外,由于邹氏没有师承,夹氏没有著录成书,这两家没有传承下来。在《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中,《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属今文经,《春秋左氏传》属古文经。西汉武帝时,《春秋公羊传》立于官学,设置博士。宣帝时,《春秋榖梁传》亦立于官学。西汉末,著名经学家、学者刘歆在奉汉帝之命整理皇家图书室藏书时发现了古文《左氏春秋》,他认为古文《左氏春秋》比流行于世的《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更接近历史实际,更有学术价值,遂大力推崇,并一度将之立于学官。后因受到今文经学派的反对和抵制,被从学官中废除。《春秋左氏传》尽管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受到士人广泛的认可和传授,东汉时,贾逵、陈元、郑众、马融等古文经学家都注解、传授过《左氏春秋》。郑玄先跟从第五元先学习了今文经《公羊春秋》,后又师从马融学习了古文经《左氏春秋》。据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就是说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服虔,字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虔《春秋左氏传解》一书的来历。
  期间,郑玄除注解上述经书外,还注解过《孝经》《论语》。当时虽然还没有列入经书之列,却是从朝廷到民间都极力推崇的书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