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 合

03版:理 论

04版:文 化

返回 2025年04月10日

经学大师郑玄生平事略

岳德成 王述忠

今日高密      2025年04月10日     
  (上接4月3日本报4版)
  不久,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在高密也待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家乡走上了到外地逃避战乱的道路。
八、颠沛晚年
  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就是说黄巾军进攻青州地区的时候,郑玄就逃到徐州避难。徐州牧陶谦用师友之礼接待了他。而另据有关史料记载,郑玄离开高密到徐州之前,还曾在淄川黉山一带逗留过一段时间,并在那里注经授徒,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与传说。据明朝嘉靖年间刊印的《淄川县志》记载,郑玄,“后游学淄川,居黉山,授生徒五百人,四方文学之士多宗焉”。后人将郑玄在黉山讲学之处,称为郑公书院,又名郑康成书院。另据晋人伏琛的《三齐略记》记载:“郑玄注诗书栖迟此山,上有古井,独生细草,叶似薤,俗谓郑公书带草。”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的家乡蒲家庄就在黉山脚下,相传他曾求学于郑公书院。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淄川知县韩遇春见郑公书院破败不堪,想重修郑公书院,于是向当地绅士募集资金。蒲松龄代他撰文,广为宣扬,即《代韩公募修郑公书院疏》,文中记载了当时郑公书院的情况:“淄有黉山,昔汉司农郑公康成读书于此。”相传郑玄讲学时,为了讲授《三礼》,曾与弟子开辟出一块空地,取名为演礼场,并制作了道具,让弟子按经书上记载去演示。在郑玄讲学的地方,留下了“书院村”“演礼庄”等地名,延用至今。
  郑玄在淄川黉山一带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注经授徒后,就移地徐州,投奔陶谦去了。东汉时的徐州版图与现在不同,东汉的徐州版图包括现在的山东南部地区加上江苏的大部分地区,州治在郯县,当时徐州的最高军政长官陶谦是汉末群雄之一。郑玄是怎样与陶谦相识结交的,史籍无载,郑玄避乱徐州,投奔陶谦,大概与陶谦曾大破黄巾军,黄巾军不敢犯境,境内比较安定有关。据《后汉书·陶谦传》记载:“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大破走之,境内晏然。”“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食甚丰,流民多归之。”对郑玄的到来,陶谦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与陶谦相见后,没有住在徐州城中,提出要到一静僻的地方安心读书注经,在陶谦的帮助下他在城外南城山(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安顿下来。期间,他很少出头露面,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据宋朝乐史编著的地理志史书《太平寰宇记·沂州·费县》记载:“南城山,今西上二里许,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郑康成注《孝经》于此。”清光绪年间编著的《费邑古迹考》载:“今石室犹存,传为注《孝经》处。”郑玄在其《孝经序》中也说:“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
  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时任豫州刺史的刘备接替病逝的陶谦出任徐州牧,这样,郑玄与刘备又有了一些交集。据东晋人常璩编写的《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记载:“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也。’”意思是诸葛亮在担任蜀国丞相时,有人说他执行刑罚不愿意宽赦人。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国家要用大的道义,不用小的恩惠,所以汉朝时候匡衡、吴汉这两位著名的大臣不愿意宽赦罪人。先帝刘备也曾说过:自己曾向陈纪、郑玄请教治国理政的道理,并与他两人过从甚密,他们教导我的治国道理可以说是非常完备的,但从未谈及在刑罚上赦免这个话题。另据《三国志·孙乾传》裴松之注云:“(郑)玄荐(孙)乾于州,乾被辟州,玄所举也。”刘备集团早期的骨干成员孙乾就是郑玄推荐给刘备的,可见当时郑玄与刘备交往密切,且深得刘备的信任。
  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郑玄已在徐州住了五六年,由于年事已高,他想结束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恬,回到家乡高密。恰值孔融一面为郑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乡,就这样,郑玄辞别徐州,踏上了返回高密之路。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就是说建安元年的时候,郑玄在从徐州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几万人的黄巾军,他们见了郑玄都下拜,大家相约不得进入高密县境打扰。另据《后汉纪·献纪》记载,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郑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护了乡梓的一方平安。
  回到家后,郑玄大病一场。这一年,他已是70岁的老人了。病愈后,他感到老之将至,有些事情该向儿子交代一番了,因此,他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这就是著名的流传至今的《戒子益恩书》。在家书中,郑玄首先追述自己的平生追求学业的经历,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娓娓述说,表达了自己淡薄名利,一心追求学问的坚定志向。然后对儿子在道德、学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期望与要求,期望儿子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继承家业,勤于治学,节衣缩食,做一个具备完美道德的人。令人扼腕的是他这封家书写出不久,他竟又惨遭人伦大变,经受了老年丧子之痛。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益恩,23岁时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这一年春夏之间,袁绍之子袁谭率黄巾降兵攻北海,围孔融于都昌(今山东省昌邑市),情势万分紧急。益恩忍受父命率乡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时年仅27岁。益恩死后,生有遗腹子,郑玄因其手文与自己相似,为其取名叫小同。
  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已经74岁了,他饱经沧桑,身体常觉不适,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建安“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 建安五年春天的时候,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来吧,起来吧,今年岁星在辰,来年岁星在巳。”郑玄醒来后,用谶书来验核梦境,知道自己寿命应当结束了,过了不久他就卧病在床了。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即龙年,而来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据谶纬之术推测,龙、蛇之年对圣贤不利。
  这一年初夏,袁绍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叫儿子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境),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易》。
  郑玄死时正处于曹操与袁绍大战之际,遗令薄葬,所以葬礼从简,但自郡守以下披麻戴孝为他送葬的官员和受业弟子仍多达一千多人。郑玄最初葬于剧东县(今山东省青州境内),后又归葬于高密县西北50里砺阜山前。现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郑玄祠庙,距此不远,则是孔融当年给他立的“郑公乡”。
九、德泽后世
  郑玄的学生们十分景仰这位老师,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他们像孔门弟子为纪念孔子而编辑《论语》一样,也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成《郑志》一书,共有8篇。
  郑玄以毕生精力不拘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几乎整理了儒家的全部重要经典,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着《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事实上,郑玄遍注群经,远远不止这些,这里仅列举了主要部分。据清儒郑珍考证统计,郑玄的著述共约有60种之多。至今保存完整的,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还有《毛诗传笺》。失传后,经后人辑佚而部分保存下来的,有《周易注》《古文尚书注》《孝经注》《论语注》等。从唐代起,其所注的《诗》《三礼》即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长期作为官方教材,是古经典的权威注本。其中,唐太宗贞观年间孔颖达等人奉敕撰《五经正义》,其中《毛诗正义》和《礼记正义》两书均采用郑玄注。唐文宗开成年间,朝廷在国子学刻石所立用于开科取士的《十二经》,其中,《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四本经书采用郑玄注。到南宋确立儒家《十三经》时,郑玄注《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四本经书仍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收入《十三经》中。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郑玄被追封为高密伯,仍从祀孔庙。
   (编写于2022年11月16日)
(全文完)
参考书目
  1、《大学·中庸》傅佩荣译解,东方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2、《传习录阐微》杨军注,长春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
  3、《传习录说什么》周月亮著,三秦出版社,2023年10月第一版
  4、《史记索引》
  5、《汉书·郑崇传》
  6、《郑玄别传》
  7、《后汉纪》
  8、《后汉书·郑玄传》卷35
  9、《后汉书·马融传》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