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 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关 注

返回 2025年06月05日

生活的诗意

今日高密      2025年06月05日     
  ◎单立文

  记得1985年5月中旬,高密县高三高考预选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我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一气呵成。然后,一鼓作气,又参加了黑色七月的高考,考上了大学。
  毕业走出大学校门,憧憬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
  可是,一踏入“江湖”,就带上了“五斗米、芝麻官”的紧箍咒。在农行基层网点,为了蝇头小利,就像铆足劲的陀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头来还是一地鸡毛,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就是莫言老师《晚熟的人》里的人,爱较真,好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不仅心灵疲惫,还错过了通往罗马路上的风景。
  《红楼梦》智通寺有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现在,我走到退休的临界线,彻底粉碎了官迷、财迷的美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人却说,真正的人生从六十岁开始。
  放下了“生活的苟且”,我感到无比的轻松。适逢端午节放假,我在高密农行东家属院的蜗居里收拾“工作进步”的战绩。
  显眼处,摆着的一本本荣誉证书,不仅没有让我官升一级,日进斗米,“攀爬”进行长、科长楼,反而占去了本就微不足道的物理空间,最终成了个自欺欺人的大笑话。
  在我书桌底下,还有一个旧纸箱,是我大学期间的来往信件,纸箱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这是我青春的热血宣言见证,虽历经多次搬家,一直舍不得丢弃。看到这些信件,依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我打开一封“见字如面”,往事就浮现眼前。木心在《从前慢》里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天涯若比邻,人心隔肚皮,哪里需要“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哪里还有耐心去细细梳理自己的心绪?琐琐碎碎,都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临近退休,开始让节奏慢下来。“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享受生活最后的诗意。
  高密历史悠久,素以“南挹九岭之秀,北瞰古城之雄”的自然景观而著称,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古有汉代著名经学大师郑玄、清朝东阁大学士刘墉、齐国名相晏婴三贤,今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老师。扑灰年画、泥塑、剪纸、茂腔,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四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高密有2200多年的底蕴,“春秋时称为莱夷维邑,战国时称为高密”。
  2022年,山东大学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柏城镇前冢子头遗址这一“考古中国”项目进行试发掘,已取得突破性考古成果。
  “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让高密人豪迈向前。
  《诗经·国风·郑风》中《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不论是晓风残月,还是花好月圆。喝一杯青岛啤酒,吃一盘高密炉包,生活的诗意重上心头,清晰如镜,只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窗到晓穿朱户”(晏殊的《蝶恋花》)。
  小时候盼着成长,以为长大的人生很遥远,可以有大把的时光虚掷。岂料,人生没有红绿灯,不设斑马线。
  时光毫无保留地飞速前行,路上的风景还没来得及细看,一转身的刹那,有些人就再也见不到,有些事只能靠回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见相见的人,做想做的事,光阴易逝,只争朝夕。诗意的生活在时光里悸动,在清晨的阳光下品茶读书,在午后的庭院里谈笑风生,在傍晚的湖畔边漫步。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的《门前》)。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诗意地栖居,优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