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 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生 活

返回 2025年06月19日

以“十子”游戏为媒,让传统文化在节日中绽放

今日高密      2025年06月19日     
  孙萍

  当红色扣子拼贴的“福”字遇上春节的鞭炮声,当竹筒做成的“节气钟”呼应着二十四节气的轮转,高密市朝阳街道中心幼儿园正以“十子”(瓶子、扣子、筒子等生活物件)为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节日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触摸文化根脉。这种“小物件大情怀”的教育实践,既呼应了“蒙以养正”的传统教育智慧,又为现代幼儿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节日场景里的“十子”创想:让文化可触可感。在春节主题活动中,中班幼儿用红色扣子在白色卡纸上拼出立体“福”字,将竹筒截成小段串成“电子鞭炮”,再用夹子把“福”字与“鞭炮”固定在透明瓶子上,组成“新春祝福瓶”。朵朵小朋友指着自己的作品说:“奶奶说福字要倒着贴,福气就‘到’啦!”教师借此展开互动:“为什么过年要贴福字呢?”随即通过绘本《年的故事》讲解传统习俗,让幼儿在制作中理解“驱邪纳福”的文化寓意。
  重阳节时,幼儿园发起“孝老爱亲”行动,孩子们用班级收集的“子”材料制作礼物:用珠子串成“长寿手链”,用扣子拼贴“寿桃”图案,用瓶子彩绘“敬老贺卡”。当孩子们走进社区将礼物送给爷爷奶奶时,“尊老”的传统美德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具象的情感传递。
  节气流转中的“十子”探索:让智慧可感可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幼儿园将“十子”游戏与节气教育结合,打造“可操作的节气课”。春分时节,教师带领幼儿用盘子制作“简易日晷”:在盘子一周标记刻度,插入筷子作为指针,观察影子变化理解“昼夜平分”;夏至时,孩子们用扣子拼贴“夏至蝉”,用袋子制作“驱蚊香囊”,在《夏至歌》的吟唱中了解节气与生活的联系。最具创意的是“节气转盘”制作——用盘子做底盘,板子做指针,盘子边缘粘贴二十四节气图片,幼儿转动指针说出对应节气的习俗,答对者可获得一枚用珠子和绳子编织而成的“节气小勋章”。
  “十子”游戏背后的教育逻辑:从物件操作到文化认同。“十子”节日游戏的设计遵循“生活—文化—情感”的递进逻辑。首先,教师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物件入手,如用吃饭的盘子、喝水的杯子作为创作材料,降低文化认知的疏离感。其次,通过节日主题将物件操作与文化符号连接,例如用红色扣子象征春节的喜庆,用竹筒象征重阳节的“长寿”意象。最后,在师幼互动中深化情感认同:当幼儿用“十子”制作端午节“五彩绳”时,教师会讲述“驱邪避灾”的传说;制作中秋“月亮船”(用盘子和绳子组合)时,分享“嫦娥奔月”的故事,让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记忆。
  这种教育模式还延伸到家园共育中。春节前夕,幼儿园发起“家庭十子创意赛”,鼓励家长与孩子用家中的瓶子、扣子等材料制作“龙年装饰”。有的家庭用杯子叠成“龙门”,有的用板子雕刻“龙鳞”,孩子们在亲子创作中聆听父母讲述“龙的传人”的故事。
  实践成效:让文化种子生根发芽。经过持续探索,“十子”节日游戏已成为幼儿园文化育人的特色品牌。孩子们在操作中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一名幼儿用扣子拼出“二十四节气树”,将不同节气的代表性物件(如清明的青团、冬至的饺子)用扣子形象化。这些创作不仅体现了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彰显了文化认知的启蒙——当幼儿能用“十子”讲述传统故事时,文化自信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总之,我们不追求让幼儿背诵多少经典,而是希望通过可触摸的物件、可参与的游戏,让传统文化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从春节的“福字”到重阳的“孝心礼物”,从春分的“日晷”到冬至的“饺子盘”,“十子”游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幼儿指尖的温度、心中的光芒,在节日的仪式感中完成文化的代际传递。
  (朝阳街道中心幼儿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