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 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生 活

返回 2025年06月19日

麦收记忆

今日高密      2025年06月19日     
  曹志荣

  端午节,我站在客厅的窗前,望向楼下杨树、梧桐树摆动起伏的树梢和摇曳的绿叶,忽然又望向天空,看到云聚云散,不时有阵阵暖风吹进窗口。突然一个念头袭来:此景好像家乡的麦收时节!端午节收割小麦的记忆令我印象深刻。
  虽说我生长在农村,但从小不事稼穑,离开家乡已有几十年。然而,每到夏日炎炎、蝉鸣蛙叫时,麦收的场景就常常浮现在眼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时,联产承包制还没有推广实行,农耕以生产队为单位,人们出工劳动记工分,耕地归集体所有,农田连成片,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和棉花。冬小麦成片种植,来年夏天,成片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成熟的小麦在阳光照射下随风起伏,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好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端午节临近,气温升高,天气燥热,小麦被和煦的南风日夜吹拂,成熟得很快,一夜之间由绿变黄,“夜里南风起,小麦覆垄黄”。一到麦收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收割。那时候生产条件落后,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收割,牛驮马拉。人们挥舞镰刀,上下翻动,割下的麦秆夹在两腿之间,积攒多了,取一缕麦秸打成一捆,一捆捆小麦摆成行,等待马车运回场院晒干脱粒。人们你追我赶,顾不上休息,喝口凉白开,擦一把汗,继续收割。突然,有人喊:“快来看呀,这里有鸟蛋。”大家围拢过来,看到麦茬边几枚鸟蛋,形似鹌鹑蛋,空中不远处鸟儿在鸣叫,久久不肯离去;不一会儿,又有喊声传来:“快追,截住野兔!”人们纷纷加入追逐野兔的行列,仓皇逃窜的野兔,最终难逃众人的围追堵截。捡鸟蛋、追野兔、逮田鼠给辛苦的麦收劳动增添了乐趣,疲惫一时尽消。好一派繁忙欢乐的景象。
  小麦运回场院,要尽快晾晒。人们为了物尽其用,用铡刀把小麦秸秆截成两段:留取根部一截晒干,俗称“根子”,用作房顶苫草;麦穗一截晒干脱粒,麦秸喂牛马,麦糠和泥抹墙。
  小麦晒干后要及时脱粒。没有打麦机,就把马或骡子蒙住眼睛,套上马杆,后面拖着几个石头碌碡。在正午炎热的阳光下,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牵着长长的缰绳,甩着啪啪响的马鞭,让马跑动起来,碌碡滚压在约半米厚、起伏不平的麦秸上。有人翻挑麦秸,碌碡一遍遍滚压,随后把麦秸搂走,把麦粒堆到一起,这叫“打场”。把麦粒和麦糠、土沙分开叫“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天气晴好时,选准风向,围好褶子,用木锨一锨锨向空中抛扬,麦粒落到一起,麦糠细土飘向一边,小石子滚落到另一边。有时风向突变,扬得自己满身糠土,却也乐在其中。分离出来的麦粒最怕阴雨天,不能及时晒干容易发热发霉,影响面粉质量,造成损失。晒干的小麦先上交公粮,余下的分配给社员。由于亩产不高,社员分到的小麦也不多。后来有了收割机和打麦机,生产力大幅提高,人工劳动得到解放,人们不再那么辛苦地忙于麦收。
  童年时,端午节太阳还没升起,母亲就早早叫醒我,让我到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掉落的麦穗,用手搓掉麦糠,把麦粒吃下去。传说这样就不会“苦夏”,这可能是民间习俗,也可能是传说。当时不明白什么是苦夏,后来才知道苦夏是指在夏季出现的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睡眠差等症状,多半是高温高湿环境引起的短期现象。说来也怪,多年来我从未苦夏过。这就是端午节家乡麦收令我记忆深刻的由来。
  如今国家富强,科技发展。农业已进入机械化、科技化时代,智慧农业时代已经到来,人们不必再“面向黄土背朝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那般辛苦劳作了!
  祈愿神州大地风调雨顺,更愿家乡人民生活喜乐,邻里和睦,逐梦新时代,幸福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