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外表下的情感波涛
——浅谈《项脊轩志》中“令人长号不自禁”的情感内涵
今日高密
2025年08月28日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小小书斋,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怀念。
作者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文笔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却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其清淡隽永的文风对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影响极为深远。但是本文在貌似平淡的外表下也汹涌着情感的波涛。例如课文在写到对祖母的怀念时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学生在理解这个地方的情感内涵的时候往往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有的同学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这一层面,实际上《项脊轩志》中“令人长号不自禁”的这声长号绝不仅仅是对祖母的怀念,而是如平静海面下汹涌的波涛,蕴含着作者对家族命运、生命存在、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笔者不揣谫陋,尝试从个人、家族、文化等多个层面谈一下个人肤浅的理解。
百年望族的分崩离析与辜负祖母家族复兴厚望的痛苦
项脊轩作为归氏家族的百年老屋,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历程。当作者“瞻顾遗迹”时,他看到的不只是一间破旧的书斋,而是一个家族的历史缩影。“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描写,既是对房屋实况的记述,也是对家族命运的形象隐喻。更为深刻的是“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的细节,这道道门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隔断,更是血缘亲情疏离的象征。预示着百年望族的分崩离析。
在传统宗法社会里,家族的延续和振兴是士人最重要的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终极追求。而归有光面对的是家族的离散和衰败,这种痛苦远超过个人的得失。祖母“持一象笏至”的细节尤为动人,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承载着家族复兴的沉重期望。当作者功名未就,重睹此物时,内心的愧疚和无奈可想而知。这声长号中,包含着对家族责任未尽的深深自责,以及对家族往昔荣光的无限追忆。
传统士人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挣扎
归有光生活在明代中期,科举制度的僵化使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困顿场屋。他三十多岁时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仕途上很不得志。祖母留下的象笏,既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士人价值的体现。当现实与理想产生巨大落差时,这种痛苦尤为深切。
这声长号中,既有对个人命运多舛的悲叹,也有对士人群体困境的反思。在“读书久不效”的现实面前,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显得如此遥远。这种价值实现的困顿,加深了长号中的无奈与苍凉。
宇宙永恒与生命短暂的思考
项脊轩作为不变的物理空间,百年老屋亲历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生命的逝去,见证了人事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作者在“瞻顾遗迹”的瞬间,突然意识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归有光的这声长号,虽然发自五百多年前,却依然能够打动今天的读者。因为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个特定时代的特殊情感,而是人类共通的永恒体验——对亲情的怀念,对逝去美好的缅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这声长号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个失意文人的个人悲叹,更是一个敏感心灵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它从项脊轩这个小小的空间发出,却穿越时空,触动着每一颗懂得失去、珍惜记忆的心灵。
(作者单位:高密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