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年俗·美食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经学大师郑玄生平事略

岳德成 王述忠

今日高密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3日    来源:今日高密
  (上接1月16日本报4版)
二、志在经书
  东汉顺帝健康元年(公元144年),郑玄18岁,家庭的贫寒已不允许郑玄再继续读书。他受乡民推举到乡里担任乡佐,辅佐乡啬夫掌治乡事,乡佐大约相当于现在副乡长的职位。按照东汉时地方行政和职官制度,地方政府实行郡(国)、县二级制,郡(国)下设县,县以下设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级及以下地方官吏由乡民推举。乡里的职官主要有啬夫、三老、乡佐、游徼等,其中,乡啬夫是乡里主官,负责主管一乡行政事务;三老掌管教化;乡佐辅佐乡啬夫掌治乡事及游徼奸盗等治安事务。由于郑玄对于自己分管的职事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甚得乡人和上司县里好评,不久便由乡佐晋级为主管一乡行政事务的乡啬夫。对于郑玄在乡里的任职情况,晋朝人袁宏在《后汉纪》一书中曾用这样一句话进行评价,并载入史册。他说:郑玄“为啬夫,隐恤孤苦,闾里安之。”意思是说由于郑玄在担任乡啬夫期间,能及时救助那些贫苦的百姓和无依无靠的孤苦老人、孤儿,使整个乡里出现了平安祥和的景象。
  虽然郑玄在乡啬夫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其业绩也受到上司认可,得到乡民拥护,但郑玄却感到不开心,不快乐,他从心底深处对乡吏工作不感兴趣,不愿为吏以谋生,而一心向往读书生活。可贫寒的家境和生计问题,已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生活的困顿和职事的繁忙,并没有使郑玄放弃读书的理想,他在做乡吏的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读书学习。每逢节休假日,他顾不得在家休息,不顾路途遥远,跑到县里找到学官,请教在读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的父亲和兄弟对郑玄热衷读书不乐为官的行为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他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成了当地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
  郑玄热衷读书且志于经书,除个人禀赋天性外,应该与当时的经学之风盛行的社会背景有关。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学术就成为汉朝治国御民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和反映在孔子删定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本典籍中,因此,朝廷将这些典籍上升到经书的地位,确立为国学。在这些典籍中除因《乐》没能流传下来,其它五本典籍《诗》《书》《礼》《易》《春秋》均流传下来,号称“五经”。从此,朝廷将考论“五经”作为自身和各级官府选拔、举荐入仕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和条件,从而使一大批通晓“五经”的士人特别是贫苦人家的子弟进入朝廷成为国之重臣。比如汉武帝时,齐地千乘郡(今山东省广饶县)有个叫倪宽的人,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当时著名经学大家欧阳生和孔安国传授,通晓了经书。因他在经学上造诣很深,有所成就,被人举荐到朝廷,授官御使大夫,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再如,历史上因留有“凿壁借光”典故而被世人广为称颂的匡衡,是汉元帝时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峄城区)人,匡衡家世代务农,但他却十分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一贫如洗,既无供夜读的烛光,又缺乏必要的书籍,求学相当困难。隔壁邻居比较富裕,灯烛常亮至深夜,匡衡惜时如金,便偷偷在壁上凿一小孔,借用透来的一线烛光,埋头苦读。同邑有一大姓,家中豪富,藏书很多。匡衡为富户佣工,不要报酬,富户感到奇怪,问他缘故,匡衡表示愿尽读主人的藏书。富户听后颇为感叹,遂出藏书供匡衡攻读。匡衡孜孜不倦地读书,学问日进。后来,他又师从经学大师后仓学习经书成了学富五车的经学大师。匡衡因明经通儒进入仕途后,平步青云,先后任御使大夫、太子太傅、丞相等官职,官居宰辅,位极人臣。总之,“经而优则仕”是西、东两汉期间选拔官员最主要的条件和最鲜明的特点,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平民百姓人生和社会地位上升的重要渠道,因而,苦读经书,明经通儒各阶层士人特别是青年学子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他们进入仕途、实现人生抱负的主要路径。作为生活在东汉后期的青年才俊郑玄,不可能不受这些社会风气和因素的影响。
  东汉桓帝元年(公元147年),郑玄21岁。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赏识他的伯乐和贵人北海国相杜密。杜密,字周甫,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杜密由于才华出众,受到朝廷重用。据史载杜密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明,且知人善任,在任北海国相前,曾先后做过代郡太守、泰山太守。离开北海后,又先后担任过尚书令、河南尹、太仆等官职,后因“党锢之祸”被免官,与当时的名士李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杜密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见郑玄孜孜不倦地攻读经书,虔诚而认真,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他得知郑玄虽然志在经书,但为生计所迫,只好放弃学业,到乡里任职后,就决定先把郑玄调到北海国相府任职,然后送他到太学受业。郑玄在晚年回顾这一段生活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道:“吾家旧贫,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就是说我家以前比较贫困,我能为自己的父母兄弟们所包容,离开了处理卑贱冗繁事务的吏职后,到周代、秦代的都城长安一带去交游访学。至此,由于杜密对他的赏识,使郑玄的人生之路出现了新的转机,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踏上了到太学深造之路。应该说,郑玄有后来在经学上的巨大成就,与杜密的赏识和提携是分不开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