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下的年味
今日高密
作者:单斐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1日 来源:今日高密

单 斐
我们家乡有个风俗,如果家中有当年去世的亲人是不能贴春联的。父亲年前故去,遵循这个民风,我家也没有再贴春联。我觉得这个习俗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毕竟红彤彤的春联是为了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
父亲在世时,每年的春节写春联贴春联都是放在最前面的头等大事。
父亲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和通讯报道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父亲除了对文字的钟爱,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在舞文的同时也偶尔弄弄墨。记得我小时候常常因为写字达不到父亲的标准要求,而被处以罚站惩罚。我对父亲特别敬畏,他画个小圈让我站在里面,我就会战战兢兢老老实实不敢离开半步,哪怕是奶奶怒斥父亲后,心疼地来拉她最亲的孙子走,我依然是不敢离开,任由委屈的泪水无声滑下脸颊。
从我有记忆起,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父亲自己写。当然也会给左邻右舍写,靠自觉的邻居还会拿着割好的红对联纸来写,也有直接来要对联的,无论是哪一种,父亲都会认真地给他们写。写完后用报纸卷好标识好姓名,整齐摆放在大缸的盖垫上。就这样几乎年年如此,直到后来有了印刷对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我家每年固定的对联内容,这幅陪伴我长大的对联一直是由父亲自己亲手书写,父亲说这是我们家的传统,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
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父亲就开始忙活了。割对联纸父亲有特殊的办法,他从来不用刀子去割,而是用一根细细的棉线。棉线穿过折好的红纸,父亲会让我按住一端,他则在另一端拽紧棉线,开始表演他的绝活。这根细细的棉线在父亲的手中变成了锋利的刀片,在父亲轻微抖动之中居然整齐地将红纸一分为二。年幼的我惊讶得目瞪口呆,总觉得父亲有什么法力,于是对父亲更加敬佩。
父亲不苟言笑,总是很严肃的样子。在他写对联的时候,给他按纸的我是不能嬉皮笑脸的。哪怕是开一会儿小差,也会被父亲无情训斥。故此,陪伴父亲写对联,也是很辛苦的事情,总是盼着他能早点写完。然而事与愿违,每年父亲都会写到除夕当天。那个时候,我特别恨那些晚来写对联的人,是他们让我失去了玩耍的机会。于是,我会在大门口编出父亲不在家的谎话,但这也无济于事,邻居们还是会闯进去,让我的谎话不攻自破,换来父亲一通怒斥。
父亲擅长隶书,他觉得隶书刚柔相济,既有篆书的圆润,又有楷书的方折,字形柔美又不失刚健。父亲喜欢饱墨书写,总是沾满墨让笔肚儿鼓鼓的,他说只有这样写出的字才能墨色对比强烈,让对联富有装饰性和观赏性。
每年来我们家拜年的人,总会在门口对父亲写的对联评头论足一番。当然,这也是大年初一父亲最高兴的一件事,拜年的话题也就离不开书法。父亲结交的这些“文人墨客”,对我后来喜欢上文字或多或少也起了一些引导作用。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推移,日新月异的印刷文化把春联装扮得造型各异、五彩斑斓,那些金色大字的春联更是熠熠生辉,春联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但父亲还是觉得自己写的春联更加贴近生活,虽然没有印刷版描龙画凤的喜庆,还是感觉红纸与黑墨的搭配,最质朴、最亲切、最具有文化气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对联伴随着我慢慢长大,我也由对这幅对联的不理解,慢慢地懂得了其中的深切含义,忠诚厚道不正是做人的准则吗!
就这样一年年的重复着这个朴实的对联内容,直到十一年前父亲患病难以提笔,接力棒才交到了我的手中。这幅传承了近半个世纪的对联内容,也被我换成了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以此表达感恩沐浴和谐新社会之风的欣喜之情。
自从有了胶带这个玩意儿,很多人就会图省事而用胶带来贴对联。我曾经也想用胶带贴对联,但在父亲怒目圆睁和不停地摇头下断然放弃了。父亲坚信只有用浆糊,还要是自己做的浆糊,贴出来的对联才平整又好看。在他看来,用胶带贴的对联没有庄重的感觉,就是应付公事。后来,一直用浆糊贴对联也成了我们家的传统。每次我和儿子贴好对联,我都会将父亲推到大门口,让他来亲自感受一番。中风后的父亲已经言语不清,但我依然能从他的微笑点头中,读懂他的满意。
一副手写的对联不仅是一份责任,更已经成了一个家规。请父亲放心!我们家一定会让年味一直在墨香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