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文艺 纪事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年夜饭

今日高密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1日    来源:今日高密
   单立文

  高密“过年”,是从“腊八”开始的。“喝了腊八粥,便把年来数”。
  从这天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息,大人们专心赶年集、备年货,孩子们则数着指头盼年。
  腊月二十三,辞灶“过小年”,晚上吃饺子,年味渐浓。“辞了灶,年来到!”于是,忙年就开始了。
  小时候常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唠叨:“好过的年,难过的春!”没有经历过青黄不接的小年轻,体味不到其中“有时当作没时过”的辛酸。
  直到除夕,年总算忙出了个头绪。摆好供桌,请来家堂,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老家的年夜饭分两次,第一次是前半夜光喝团圆酒,不上饭。这顿酒可是一年来最期盼、最向往、最丰盛的佳肴美味。
  不必说鸡鸭鱼肉,虾蟹贝汤,十大盘八大碗。小时候印象最深的酒肴是地韭(头茬韭菜)炒鸡蛋。
  俗话说“正月葱,二月韭,头茬韭菜二刀肉”。头刀韭菜也叫做“胎下韭”,叶子半圆形,比较细,长得也不高,边缘里还有染晕出淡淡的紫色,用手摸有肉肉的手感,但卖相不好。
  “头刀韭,谢花藕,新娶的媳妇,黄瓜妞”,这句谚语在高密北乡民间广泛流传。用头刀韭菜炒家养鸡下的蛋,那叫一个鲜香、享受!用头茬韭菜包水饺,不用加调料,味道就十足。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大棚,地韭实在难得。大年三十我跟着父亲去赶最后一场年集,看到一小把地韭要价一元钱。
  一元钱可是我一年的书笔本子费。父亲舍不得买,说可以在家里试着培育。父亲果然在我家正屋的窗前开垦了一小畦韭菜,冬天覆盖上厚厚的马粪。
  除夕扒开马粪,竟然长出一畦地韭芽,祖母足足炒了一大盘韭菜炒鸡蛋,我至今还口齿留香,余味袅袅。
  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酒,喝着茶,谈论着家国事,其乐融融,年味浓浓。
  春晚自1983年开办,吃着年夜饭看春晚,也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
  每年的春晚,都将年味体现得淋漓尽致。电视上洋溢着过年的欢歌笑语,从镜头里不仅能够领略祖国各地的地域风貌,还能真真切切体现普通老百姓的“中国年”“家国梦”。“琼花点点漫空舞,荧光闪闪巳巳春。”
  待酒足肴饱,一家人开始守岁,乡下人都叫熬夜或熬年。到了年五更(午夜十二点整),万籁俱寂,忽然村里鞭炮响成一锅粥,家家户户要“发马子”。
  所谓“发马子”,其实也就是燃放鞭炮的那一刻,但这里边却有着许多的讲究,也充满了神秘而肃然的浓烈乡俗色彩。
  然后,吃素水饺,这才是真正的年夜饭。素水饺是用白菜(百财)、豆腐(都福)包制,寓意大吉大利。
  在我的老家高密北乡仁和爱国村,为了隆重有仪式感,年五更那顿饺子还要包上糕、枣、糖、硬币等物,据说来源于朱元璋及子孙,传说朱元璋及子孙喜欢在饺子里包碎金银,谁吃到就有大福气。
  所以现在过年都要在饺子里包上些硬币、糕、枣、糖等物,增添过年喜庆和浓厚年味。
  据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深受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吃素水饺要蘸芥末酱,温中散热,行气开胃,增进食欲。每当饺子沾芥末有些多,入口后让鼻腔生出一股辣觉,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别有一番风情韵味。若有人恰巧感冒,鼻塞不通,芥末正好通气康泰,现在想来,这不正是家乡的年味哩吗?!
  “爆竹声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吃了除夕的年夜饭,经历了年夜饭的仪式、跨年守岁的神秘、喜悦,这一年才算是一年来的惦念、思念、怀恋完整圆满,与此同时,又开启新一年的憧憬、希冀、梦想,这就是除夕夜团圆饭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