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大师郑玄生平事略
岳德成 王述忠
今日高密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1日 来源:今日高密
(上接2月6日本报4版)
四、师从马融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一带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同门师友卢植的荐引,离开国都洛阳,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这一年,郑玄33岁。
卢植(公元139年-公元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曾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人,先后担任过九江、庐江太守,还曾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后曾入朝担任北中郎将、尚书等职。卢植比郑玄小12岁,但俱曾在陈球门下受业,为同门师友,郑玄与卢植应该是在此时熟识的。
马融(公元79年—公元166年),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后汉书·马融传》说他自少“美辞貌,有俊才......”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居家教授诸生。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后汉书·马融传》记载,马融才高,学识渊博,尤长于古文经学,是当世的通儒。他综合各家学说,除为《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经典书籍做注外,还著写了《三传异同说》等著作,大大推动了古文经学的发展。他设帐授徒,不拘儒者礼节,门人常有千人之多,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他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房屋器用衣物,都崇尚奢侈,在教授诸生时,常常坐高堂,挂红纱帐,前面教授门徒,帐后设置女乐。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足弟子转相授业。
据说郑玄投学到马融门下后,不为马融器重,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诵,专心读经,毫无怠倦。据《郑玄别传》记载,“玄不得见,住左右,自起精庐,既因绍介得通。”意思是说郑玄因为见不到马融,不能当面请教,他就在马融府第的附近,筹建起了一个书舍,通过马融的那些高足弟子向马融请教。
后来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使郑玄一举成为马融登堂入室的弟子。据说有一天,马融召集得意门生一起考论图纬,在推演浑天(古代天文学)问题时遇到疑难,无法解决。听说郑玄善算,精于术学,马融于是命人便把他找来,郑玄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郑玄以此成为马融的高徒,得到他的亲自教授。
郑玄自登堂受教后,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经书篇籍的奥旨更是寻微探幽,质诸疑义,无不精研,使自己的经学造诣得到进一步精进。马融常称赞他真心向学,端方正直。有一次,马融召集诸高足弟子研究分析有关圆的剖裂之法,共有七个难题,其时马融最为器重的弟子卢植也在场,卢植只解答了三个。郑玄运用所学进行演算,当场圆满解答了五个,在场的人无不惊骇和佩服。马融对卢植说:“吾与汝皆弗如也!”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在送别郑玄时,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这位郑生要离开这里回到关东去,我的经学学问和造诣要跟随他传播到关东一带,在那里发扬光大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