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关 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经学大师郑玄生平事略

岳德成 王述忠

今日高密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来源:今日高密
  (上接2月11日本报4版)
五、隐居注经
  郑玄在外游学近二十年,回家时已年届四十,父母已垂垂老矣。他虽然此时已成为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但家境依然贫困。他除赡养父母维持一家生计外,还要照顾投到他门下跟从学习经业的弟子们,在高密老家实在是难以维持下去了,经反复思量,只得到当时东莱不其县城南山下(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惜福街道)租地耕种,以便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据有关史料记载,郑玄除在东莱的不其城南山下一带建有书院,授徒讲学外,还在东莱的昌阳县(今山东省文登市米山镇长山村)长学山一带授徒讲学。目前,这里除有史籍记载和康成书院、康成读书处等历史遗存外,山上和不其城康成书院一样生长着一种和薤一样叶子细而长的草,因这种草叶子有一尺多长且很有韧性,可用来捆扎书简,时人称之为书带草,又叫康成书带。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读书习经,过着清贫而安谧的生活。
  本来,像郑玄这样在经学上极有造诣的才俊,是会被官府推荐或朝廷征召入朝为官的,他本人也未尝没有这样的打算。但谁知一场飞来的横祸不但打破了他平静的耕种、授徒的生活,而且切断了他进入仕途发展的上升之路。这场横祸就是发生在东汉后期桓、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造成社会极端黑暗。外戚当权,即杀戮和罢免一大批宦官,而提拔重用他们的同党;反之,宦官掌权,则大杀外戚集团,罢免和压制外党。外戚特别是宦官专权,他们不但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征豪夺,而且还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士人的仕途。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特别是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渺茫,引起了以中小地主阶级子弟出身为主的官员和士人对朝政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评。宦官遂指称当时反对他们的官员和名士为党人,唆使皇帝对这些人加以禁锢,或关进牢狱,或禁锢终身,一辈子都不许进入官府作官,史称“党锢之祸”。
  在汉桓帝和汉灵帝统治期间,先后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其中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在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是年,一批比较正直的世家豪族和“名士”出身的朝廷官员,联合3万多大学生,一起反对宦官集团。宦官则控制了桓帝,捏造罪状对反对他们的官员和名士进行反击,桓帝下令以打击“党人”名义逮捕了李膺、陈实、杜密等朝廷命官200余人,并对逃亡者悬赏追捕,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由来。后来,虽由桓帝下令释放了李膺等党人,遣送他们各自回到老家,但却对他们禁锢终生,不准他们回到京师,更不准做官。由于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的时间较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郑玄等没有入仕远离朝廷的士人。
  桓帝延熹十年(公元167年)桓帝刘志死去,汉灵帝刘宏登上皇帝宝座。灵帝即位后,先是重用外戚窦武等人,窦武执掌朝政后,随即起用李膺、杜密等“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欲诛灭宦官。谁知窦武等人谋事不密,密谋被宦官获知,宦官先发制人迅速控制了灵帝,并以皇帝名义再次大肆捕杀“党人”,将李膺、杜密等200余人一并下狱处死。之后,又在全国各地陆续逮捕“党人”。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这就是所谓第二次“党锢之祸”。所谓“党锢”,就是不管在朝官员还是在野士人,只要是视为党人就一律予以禁锢,绝其仕进之路,永远不许为官。郑玄未曾入仕做官,按说不在禁锢之列,只因他曾为党人名士杜密的故吏,又曾受到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和同郡孙嵩等40余人俱被禁锢。这一年,郑玄才45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