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关 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AI主播上联播人类还“有班可上”吗?

今日高密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来源:今日高密
◥◥◥热点时评 
  还记得2017年春节前,有观众提问:“快过年了,你们电视台放假吗?”央视主持人一本正经又不失幽默地回答:“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8年后的今天,《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启用6位AI主播留守“代班”,以数字人双播模式,每日轮流播报新闻。曾经铁打不动的新闻主播终于可以放假了,但也有人开始担心,会不会从此被“放逐”,返岗后是否还“有班可上”?
  AI潮涌,AI主播也已融入日常生活:许多媒体探索推出AI数字人,电商平台直播间里“虚拟主播”带货忙……AI主播相继上岗,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平心而论,与真人主持人相比,AI主播有其独特优势。比如,AI主播可以突破人类生理条件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选择上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更大程度上保证新闻播报的时效性;同时,能减少因主持人状态和情绪等对新闻播报造成的影响,更好满足新闻播报客观、中立、准确的要求,实现“零失误”的标准化口播;此外,AI主播还具备强大的信息集纳、分析和处理能力,可以轻松实现多语种播报,助力新闻立体化矩阵传播。
  当然,新闻播报只是主持人“十八般武艺”中的重要一项,却非唯一。面对复杂事件、突发问题时的随机应变、临危不乱,在一字一句、娓娓道来中传递的人文关怀、引发的情感共鸣,在深度思考和新闻伦理中展现的价值观和智慧,都是看不见的“软实力”。至今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名电视台主播在播报伤亡人数时,虽极尽克制,仍几度哽咽,这样的“工作失误”,恰恰是一名中国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至少目前,“人同此心”,仍然是AI主播难以企及的领域。
  以往,我们更多探讨AI为工作赋能、为生活添彩。如今,当AI主播与主持人同场竞技,无疑提出了一个略为骨感的“人机替代”问题。由此说开去,深圳福田,首批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覆盖包括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240个高频业务场景。同样在深圳,身着工作马甲的AI机器人成为“警察”“网格员”的巡逻搭子。从虚拟员工,到AI机器人,纵然AI主播的表情还略显僵硬,AI机器人的应急处突能力还有待优化;纵然应用场景还相对单一,大多在小范围测试阶段,AI创新力从“书架”转移到“货架”还需时日,但人机共生共存的时代已然拉开大幕,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的信号清晰而明确。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汽车诞生时,无需与之赛跑,而应考个驾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学会制造并使用工具,一次又一次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进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作为集创造力之大成的AI技术,更是人类利用自身智慧创造出的又一有力工具。如同今年春晚节目《秧BOT》展示的那样:在16名舞蹈演员的带领和后台工作人员的指引下,16个身着小花袄的机器人迈着小碎步、转着小手绢,成为伴舞“搭子”,大家踩着节拍、翩跹起舞,一同演绎了一曲创意斐然、精彩绝伦的新型秧歌。
  由此而言,人机共舞,已经是可以预想的未来乃至现实。往小了看,我们每个人,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必须学会与AI共处;同时也要“有心求异”,牢牢掌握主导权。长远来看,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人类有效配合,共同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是大势所趋,也道阻且长。作为“领舞”的人类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引领“AI技术”这个舞伴更好起舞,这个新课题或许才刚刚开始。
  这正是: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人与机共舞,合写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